
Україна Online: Новини | Політика

Телеграмна служба новин - Україна

Резидент

Мир сегодня с "Юрий Подоляка"

Труха⚡️Україна

Николаевский Ванёк

Лачен пише

Реальний Київ | Украина

Реальна Війна

Україна Online: Новини | Політика

Телеграмна служба новин - Україна

Резидент

Мир сегодня с "Юрий Подоляка"

Труха⚡️Україна

Николаевский Ванёк

Лачен пише

Реальний Київ | Украина

Реальна Війна

Україна Online: Новини | Політика

Телеграмна служба новин - Україна

Резидент

ᴊᴜsᴛ ᴀ ᴘᴇᴇᴋ
Рэйтынг TGlist
0
0
ТыпПублічны
Вертыфікацыя
Не вертыфікаваныНадзейнасць
Не надзейныРазмяшчэннеРосія
МоваІншая
Дата стварэння каналаMay 13, 2020
Дадана ў TGlist
Nov 01, 2024Прыкрепленая група

ᴊᴜsᴛ ᴀ ᴄʜᴀᴛ
32
Рэкорды
07.03.202523:59
4KПадпісчыкаў18.04.202523:59
100Індэкс цытавання22.04.202520:02
617Ахоп 1 паста21.04.202520:02
824Ахоп рэкламнага паста09.02.202500:18
23.40%ER13.02.202505:01
14.05%ERRРазвіццё
Падпісчыкаў
Індэкс цытавання
Ахоп 1 паста
Ахоп рэкламнага паста
ER
ERR
04.04.202505:32
我最近10年内(很可能永久)不买中国产电车的最重要原因,不是技术,而是机制。
传统车企、尤其在北美,如果出现类似小米SU7这种出现事故前2S把控制还给驾驶员、碰撞后AB柱未变形但车门无法打开、乘客活活烧死,可能会有这样的后果:
1. 数十亿美金的天价赔偿。(大众2015年在排放测试中伪造结果,赔了147亿美金)
2. 超大集体诉讼。
3. 所有车辆召回并罚款,同时生产暂停。
技术固然要一点点发展,一点点进步,消费者在某个技术交替时期确实有可能沦为企业的实验品,这是资本主义的不平等,也是人类技术的局限。但只要惩罚性机制还存在,车企就不会一边昧良心赚钱、一边逼消费者道歉。
故而我不买中国产电车,只是因为我不信任惩罚机制。当然,作为程序员,我也同时不信任国产车的各种智驾技术。
你如果对中国电车充满信心,请用钞票和生命投票。我也一样。
传统车企、尤其在北美,如果出现类似小米SU7这种出现事故前2S把控制还给驾驶员、碰撞后AB柱未变形但车门无法打开、乘客活活烧死,可能会有这样的后果:
1. 数十亿美金的天价赔偿。(大众2015年在排放测试中伪造结果,赔了147亿美金)
2. 超大集体诉讼。
3. 所有车辆召回并罚款,同时生产暂停。
技术固然要一点点发展,一点点进步,消费者在某个技术交替时期确实有可能沦为企业的实验品,这是资本主义的不平等,也是人类技术的局限。但只要惩罚性机制还存在,车企就不会一边昧良心赚钱、一边逼消费者道歉。
故而我不买中国产电车,只是因为我不信任惩罚机制。当然,作为程序员,我也同时不信任国产车的各种智驾技术。
你如果对中国电车充满信心,请用钞票和生命投票。我也一样。
23.04.202501:16
为什么 中日韩 员工很难在谷歌等硅谷大公司当高管,但 印度裔 就可以?
偶然刷到前谷歌高管、Google Brain团队HR负责人,现Quantum Insight CEO 黄成贤(Seong-Hyun Hwang)接受TTimesTV的一个访谈。说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但是讲出了新意。
如果大家也经常看硅谷AI公司的发布会(当然,说是发布会,但现在大模型公司发布产品往往就是一个圆桌对话,甚至一条推文,主打一个卷),就会发现其中的华裔面孔是相当多的。
比如马斯克两个月前发布xAI的Grok3,坐在C位的就是华裔。但是我们也会发现,虽然华裔工程师干活厉害,但是CEO相对少。
相比较而言,印度裔就不一样了,虽然工程师也不少,但是高管比例更高。咱就随便举几位吧:微软公司 CEO 萨提亚·纳德拉 (Satya Nadella)、Alphabet (谷歌母公司) CEO 桑达尔·皮查伊 (Sundar Pichai)、IBM公司CEO阿尔温德·克里希纳 (Arvind Krishna)。
而黄成贤(Seong-Hyun Hwang)在访谈中讲的观点,就非常值得一听,因为他曾在谷歌申请过30万美金的经费,花了3个月研究过这个现象。作为公司内部研究案例,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。
黄成贤是韩国人,所以他研究的不是华裔,而是来自中日韩东亚三国的员工。因为不止是华裔员工很少在硅谷大公司做到高管,日裔、韩裔也一样。
黄成贤说,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,黄成贤和他的团队向公司申请了资金:"我们向公司提出了这个想法,获得了30万美元的资金。研究过程非常严谨:"在三个月的过程中,我们邀请了教授、顾问,甚至执行教练,进行了深入讨论。
三个月之后,他们得出了东亚职场人的三大文化软肋:
💫1、第一个原因是对权威的顺从:"权威意味着等级制度,顺从就像是服从或崇敬。所以基本上,是一种顺从权威的文化倾向。当我提到这一点时,几乎所有10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开始鼓掌。他们都说,'就是这样,就是这个。'"
黄成贤解释说:"一些教授直接问我们,你是如何来到像Google这样的世界级公司总部的?几乎每个人都给出了同样的回答:'我非常努力学习。我想为最好的公司工作。'然后他们被问到,'但为什么?'几乎100%的人会说类似的话:'我想成为父母可以为之骄傲的儿子,值得骄傲的丈夫,受人尊敬的前辈,孩子可以为之骄傲的父亲。'"
这种思维模式的问题在于:"在一个充满聪明人的房间里,没有人提到他们想要什么。不是我的目标。这不是真正的他们的目标。更像是'别人会怎么看我?'比如,'我父亲说我应该主修计算机科学。'回应必须是第一名。他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奔跑。"
这种文化习惯如何影响工作表现:"所以发生的是,即使在工作中,当老板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目标时,他们会向前冲,完成它,然后说,'这是结果。'他们因此得到认可,这就是他们一路走到Google的方式。即使在他们的祖国,这也是让他们引人注目的原因。但一旦他们到了总部,游戏完全不同了。那时他们遇到了障碍,因为有了这种心态,你就是无法晋升到领导层。即使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,改变也真的很难。"
💫2、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的建立:"起初你可能会想,等等,谁比亚洲人更善于建立关系?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,对吧?我们很擅长聚会,对吧?人们认为有温暖,有这种强烈的联系感。"
但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就不同了:"当人们评价他们时,他们通常看两点。首先,他们看这个人是否温暖?他们是否友善,平易近人?其次,他们评估能力。这个人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?他们不会平等地做这些事情。人们倾向于先判断温暖,然后才是能力。"
黄成贤解释道,我们可以得到四种组合:温暖且有能力、温暖但无能、冷漠但有能力、冷漠且无能。他问主持人:"亚洲人在这个光谱上倾向于落在哪里?"
主持人回应说:"嗯,亚洲人经常赢得数学比赛之类的,所以你会假设他们落在有能力的一边,也可能被视为温暖或友善,对吧?"
黄成贤指出实际存在的认知偏差:"平均而言,按我们的看法,我们会将自己放在那个温暖且有能力的类别中。我的意思是,我们的文盲率很低。每个人都接受义务教育。所以关于聪明与否没有什么真正的争论。但问题是,我们被视为温暖吗?从西方角度考虑一下,我们可能如何向他们呈现?"
他举例说明文化差异:"我们不经常微笑,首先。我们的面部表情并不总是最友好的。如果你通过他们的镜头来看,我们的眼睛可能显得有点锐利或强烈,即使当我们在街上碰到某人时,我们通常不会说'对不起'或任何话。"
主持人认同:"是的,就是这样。这是通常的方式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:"所以,从他们的角度来看,我们显得非常冷漠。这就是这个差距出现的地方,他们如何看待我们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差距。但转过来想一想。如果某人超级聪明和冷漠,你感觉如何?"
主持人回应:"感觉有点傲慢,对吧?"
黄成贤赞同:"如果他们不是你的朋友,他们感觉更像是一种威胁。相当令人生畏。这就使得真正成为朋友变得困难,意味着难以融入主要圈子。"
💫3、第三个原因是脆弱性:"这个词有点难干净地翻译,但如果按照字典,'脆弱'意味着有弱点或暴露缺点。在IT术语中,'脆弱'意味着对病毒或外部攻击开放。但当我们谈论人时,情况不同。这是关于勇气去展示你的弱点。这才是脆弱性真正的含义。不仅仅是有弱点,而是愿意让他人看到它们。"
主持人追问:"当我展示我的弱点时,我能避免受伤吗?"
黄成贤回应:"是的,这正是我们讨论的重点。那么亚洲人如何处理脆弱性呢?"
主持人说:"我想不是很好。"
黄成贤马上肯定了这一点:"确实如此。我们不擅长这个。而且有一个原因。展示弱点实际上风险很大。因为如果你展示它,而有人利用这个弱点攻击你,你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道:"所以当有人展示脆弱性时,他们真正在做的是说,'我信任你。'但这种开放的信任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常见。如果你不得不用一个词总结亚洲文化,那就是关于保全面子。即使你内心不确定或有困难,你也要表现得好像一切都很好。你假装知道事情,避免提问。这都是同一种心态的一部分。"
保全面子的心态如何影响职场表现:"因为我们在脆弱性方面挣扎,我们觉得需要隐藏我们的弱点。那么会发生什么?我们最终如何表现?我们只展示我们想让别人看到的完美一面,而隐藏所有不确定性和困难。"
主持人认同:"确切地说。我们过滤掉所有可能显示我们不完美的信息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这种心态的后果:"任何感觉有风险的事情,或者有失败可能性的事情,我们就完全避免去尝试。我们总是坚持最安全的选择。什么是最安全的道路?努力学习,通过公务员考试,进入像大型电信公司那样的稳定企业,而不是尝试创业或冒险,因为那可能导致破产或负债。在这样的社会中,这被视为一个巨大的风险。你失败一次,就会被贴上不能成功的人的标签。在这种文化中,从失败中恢复并重新开始是非常困难的。"
由于脆弱性这个部分可能有点稍难理解,我这里单独再拿一个段落补充解释一下:
黄成贤所讲的(vulnerability)"脆弱性",其实并不是指软弱或容易被击败的负面特质,而是指一个人愿意坦诚展示自己不完美一面的勇气。
具体来说:
字面意思:脆弱通常指有弱点或容易受伤
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有积极含义,即: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情、敢于犯错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确定性
例如,在会议上说"我不确定这个方案是否最佳,我需要更多信息"或"我在这个项目中犯了错误,我从中学到了..."这些都是展示脆弱性的例子。
为什么这在职场中重要?因为:
1、展示脆弱性表明你足够自信,不需要假装完美
2、它能建立真实的信任关系("我信任你们不会因我承认不足而攻击我")
3、它促进开放沟通和问题解决,并鼓励创新文化(因为创新必然伴随失败风险)
而如果我们过于强调"保全面子",避免展示任何可能被视为弱点的东西,这导致人们不愿承认错误、不愿提问、不愿表达不确定性,就会阻碍在重视开放沟通的公司环境中的职业发展。这是布雷尼·布朗(Brené Brown)等研究者广泛研究过的领导力概念。 source
偶然刷到前谷歌高管、Google Brain团队HR负责人,现Quantum Insight CEO 黄成贤(Seong-Hyun Hwang)接受TTimesTV的一个访谈。说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,但是讲出了新意。
如果大家也经常看硅谷AI公司的发布会(当然,说是发布会,但现在大模型公司发布产品往往就是一个圆桌对话,甚至一条推文,主打一个卷),就会发现其中的华裔面孔是相当多的。
比如马斯克两个月前发布xAI的Grok3,坐在C位的就是华裔。但是我们也会发现,虽然华裔工程师干活厉害,但是CEO相对少。
相比较而言,印度裔就不一样了,虽然工程师也不少,但是高管比例更高。咱就随便举几位吧:微软公司 CEO 萨提亚·纳德拉 (Satya Nadella)、Alphabet (谷歌母公司) CEO 桑达尔·皮查伊 (Sundar Pichai)、IBM公司CEO阿尔温德·克里希纳 (Arvind Krishna)。
而黄成贤(Seong-Hyun Hwang)在访谈中讲的观点,就非常值得一听,因为他曾在谷歌申请过30万美金的经费,花了3个月研究过这个现象。作为公司内部研究案例,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。
黄成贤是韩国人,所以他研究的不是华裔,而是来自中日韩东亚三国的员工。因为不止是华裔员工很少在硅谷大公司做到高管,日裔、韩裔也一样。
黄成贤说,为了深入研究这个问题,黄成贤和他的团队向公司申请了资金:"我们向公司提出了这个想法,获得了30万美元的资金。研究过程非常严谨:"在三个月的过程中,我们邀请了教授、顾问,甚至执行教练,进行了深入讨论。
三个月之后,他们得出了东亚职场人的三大文化软肋:
💫1、第一个原因是对权威的顺从:"权威意味着等级制度,顺从就像是服从或崇敬。所以基本上,是一种顺从权威的文化倾向。当我提到这一点时,几乎所有10个国家的领导人都开始鼓掌。他们都说,'就是这样,就是这个。'"
黄成贤解释说:"一些教授直接问我们,你是如何来到像Google这样的世界级公司总部的?几乎每个人都给出了同样的回答:'我非常努力学习。我想为最好的公司工作。'然后他们被问到,'但为什么?'几乎100%的人会说类似的话:'我想成为父母可以为之骄傲的儿子,值得骄傲的丈夫,受人尊敬的前辈,孩子可以为之骄傲的父亲。'"
这种思维模式的问题在于:"在一个充满聪明人的房间里,没有人提到他们想要什么。不是我的目标。这不是真正的他们的目标。更像是'别人会怎么看我?'比如,'我父亲说我应该主修计算机科学。'回应必须是第一名。他们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停地奔跑。"
这种文化习惯如何影响工作表现:"所以发生的是,即使在工作中,当老板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目标时,他们会向前冲,完成它,然后说,'这是结果。'他们因此得到认可,这就是他们一路走到Google的方式。即使在他们的祖国,这也是让他们引人注目的原因。但一旦他们到了总部,游戏完全不同了。那时他们遇到了障碍,因为有了这种心态,你就是无法晋升到领导层。即使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,改变也真的很难。"
💫2、第二个原因是人际关系的建立:"起初你可能会想,等等,谁比亚洲人更善于建立关系?这听起来有点反直觉,对吧?我们很擅长聚会,对吧?人们认为有温暖,有这种强烈的联系感。"
但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就不同了:"当人们评价他们时,他们通常看两点。首先,他们看这个人是否温暖?他们是否友善,平易近人?其次,他们评估能力。这个人是否真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?他们不会平等地做这些事情。人们倾向于先判断温暖,然后才是能力。"
黄成贤解释道,我们可以得到四种组合:温暖且有能力、温暖但无能、冷漠但有能力、冷漠且无能。他问主持人:"亚洲人在这个光谱上倾向于落在哪里?"
主持人回应说:"嗯,亚洲人经常赢得数学比赛之类的,所以你会假设他们落在有能力的一边,也可能被视为温暖或友善,对吧?"
黄成贤指出实际存在的认知偏差:"平均而言,按我们的看法,我们会将自己放在那个温暖且有能力的类别中。我的意思是,我们的文盲率很低。每个人都接受义务教育。所以关于聪明与否没有什么真正的争论。但问题是,我们被视为温暖吗?从西方角度考虑一下,我们可能如何向他们呈现?"
他举例说明文化差异:"我们不经常微笑,首先。我们的面部表情并不总是最友好的。如果你通过他们的镜头来看,我们的眼睛可能显得有点锐利或强烈,即使当我们在街上碰到某人时,我们通常不会说'对不起'或任何话。"
主持人认同:"是的,就是这样。这是通常的方式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:"所以,从他们的角度来看,我们显得非常冷漠。这就是这个差距出现的地方,他们如何看待我们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之间的差距。但转过来想一想。如果某人超级聪明和冷漠,你感觉如何?"
主持人回应:"感觉有点傲慢,对吧?"
黄成贤赞同:"如果他们不是你的朋友,他们感觉更像是一种威胁。相当令人生畏。这就使得真正成为朋友变得困难,意味着难以融入主要圈子。"
💫3、第三个原因是脆弱性:"这个词有点难干净地翻译,但如果按照字典,'脆弱'意味着有弱点或暴露缺点。在IT术语中,'脆弱'意味着对病毒或外部攻击开放。但当我们谈论人时,情况不同。这是关于勇气去展示你的弱点。这才是脆弱性真正的含义。不仅仅是有弱点,而是愿意让他人看到它们。"
主持人追问:"当我展示我的弱点时,我能避免受伤吗?"
黄成贤回应:"是的,这正是我们讨论的重点。那么亚洲人如何处理脆弱性呢?"
主持人说:"我想不是很好。"
黄成贤马上肯定了这一点:"确实如此。我们不擅长这个。而且有一个原因。展示弱点实际上风险很大。因为如果你展示它,而有人利用这个弱点攻击你,你就会处于非常不利的位置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道:"所以当有人展示脆弱性时,他们真正在做的是说,'我信任你。'但这种开放的信任关系在我们的社会中并不常见。如果你不得不用一个词总结亚洲文化,那就是关于保全面子。即使你内心不确定或有困难,你也要表现得好像一切都很好。你假装知道事情,避免提问。这都是同一种心态的一部分。"
保全面子的心态如何影响职场表现:"因为我们在脆弱性方面挣扎,我们觉得需要隐藏我们的弱点。那么会发生什么?我们最终如何表现?我们只展示我们想让别人看到的完美一面,而隐藏所有不确定性和困难。"
主持人认同:"确切地说。我们过滤掉所有可能显示我们不完美的信息。"
黄成贤继续解释这种心态的后果:"任何感觉有风险的事情,或者有失败可能性的事情,我们就完全避免去尝试。我们总是坚持最安全的选择。什么是最安全的道路?努力学习,通过公务员考试,进入像大型电信公司那样的稳定企业,而不是尝试创业或冒险,因为那可能导致破产或负债。在这样的社会中,这被视为一个巨大的风险。你失败一次,就会被贴上不能成功的人的标签。在这种文化中,从失败中恢复并重新开始是非常困难的。"
由于脆弱性这个部分可能有点稍难理解,我这里单独再拿一个段落补充解释一下:
黄成贤所讲的(vulnerability)"脆弱性",其实并不是指软弱或容易被击败的负面特质,而是指一个人愿意坦诚展示自己不完美一面的勇气。
具体来说:
字面意思:脆弱通常指有弱点或容易受伤
但是在人际关系中有积极含义,即:敢于承认自己不知道的事情、敢于犯错、敢于表达自己的不确定性
例如,在会议上说"我不确定这个方案是否最佳,我需要更多信息"或"我在这个项目中犯了错误,我从中学到了..."这些都是展示脆弱性的例子。
为什么这在职场中重要?因为:
1、展示脆弱性表明你足够自信,不需要假装完美
2、它能建立真实的信任关系("我信任你们不会因我承认不足而攻击我")
3、它促进开放沟通和问题解决,并鼓励创新文化(因为创新必然伴随失败风险)
而如果我们过于强调"保全面子",避免展示任何可能被视为弱点的东西,这导致人们不愿承认错误、不愿提问、不愿表达不确定性,就会阻碍在重视开放沟通的公司环境中的职业发展。这是布雷尼·布朗(Brené Brown)等研究者广泛研究过的领导力概念。 source


04.04.202500:35
俄罗斯 梅德韦杰夫:“我们将听从老子的建议,坐在河边,等待敌人的尸体漂过来。欧盟经济腐烂的尸体”。——我觉得要往莫斯科派汉语老师了,提醒俄罗斯人,“子在川上曰,逝者如斯夫”的子不是老子,而且“逝者”不是尸体的意思。 source
😄
#funny
😄
#funny


04.04.202502:48
💕
26.03.202503:06
顶着锅盖说一句:一有小孩jump,舆论上就铺天盖地骂学校太卷,管理太无人性。这其实是搞错了方向。中小学生jump,最大的、或者说最核心的原因,实际上是家庭。
因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,心理上最大的依赖是父母,不是学校。只是父母或是太忙,或是条件所限,或是本来就有各种问题,往往不可依赖;所以学校里留的作业,受的处分,往往使他们结束生命,因为他们太幼小,太无助,凭他们极其有限的经验,确实已经退无可退了(更有甚者,就是为了惩罚父母,要你看我的尸体后悔一辈子)。实际上学校里这些无非是导火索而已。但凡有一个温暖有力的家庭,来托举一下这个幼小无助的生命,断不至于走上绝路。
现在的普遍现象是:学生出事,学校一定挨骂,学校要反思。这是因为家庭的问题千差万别,且都是无法公开,没有观感的:有的父母过于苛求,有的是家境困难,有的欠了赌债,有的是离婚孩子被遗弃……太多太多了,一家一本难念的经,你不去调查你根本不知道。但学校只有那么几种,而且都是明面上的:无非就是没有休息日,焊楼窗,搞排名,这些拿手机一录全都看得见。那当然会让公众认为,不幸是学校造成的。
学校说我们何苦呢?那只能焊楼窗,盖监狱,那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学校无人性的观感。你以为焊楼窗是学校变态,故意搞奥斯维辛为难你家娃?这可能吗?或者我不管了行不行?干脆能赶回家就赶回家去,这不是进一步把这些孩子推给本来就难以依赖的父母吗?
大多数情况下,学校是不会跟你家孩子故意为难的。学校是公共服务,公共服务是托底的,让资源均衡的。父母不行的(姑且不论他们的动机),学校可以弥补过来。学校的教育能力,一定是在这个地区所有家庭的中线以上的。也就是说一半家庭是提供不了你们所能上的学校的教育的。有声量的大v和媒体,你们为了中线以下的这些家庭,也不要去破坏这条线了。但现在的舆论是:一方面拼命吹各种天才,这对大多数孩子毫无意义;一方面骂学校太严,又降低了普通孩子的权益,这不是全拧了吗?
对于至少一半家长,应该想到:学校无论怎么管,对你家娃都是好事。你觉得学校卷,你有钱,你天天请私教,也没有人管你。你有本事插班到省会直辖市的顶尖名校,也是你的本事。你要是没这个本事,你不要以为你家娃都是天赋异禀,被学校的管理给废了;你自己带,只能废得更快。 source
因为一个未成年的孩子,心理上最大的依赖是父母,不是学校。只是父母或是太忙,或是条件所限,或是本来就有各种问题,往往不可依赖;所以学校里留的作业,受的处分,往往使他们结束生命,因为他们太幼小,太无助,凭他们极其有限的经验,确实已经退无可退了(更有甚者,就是为了惩罚父母,要你看我的尸体后悔一辈子)。实际上学校里这些无非是导火索而已。但凡有一个温暖有力的家庭,来托举一下这个幼小无助的生命,断不至于走上绝路。
现在的普遍现象是:学生出事,学校一定挨骂,学校要反思。这是因为家庭的问题千差万别,且都是无法公开,没有观感的:有的父母过于苛求,有的是家境困难,有的欠了赌债,有的是离婚孩子被遗弃……太多太多了,一家一本难念的经,你不去调查你根本不知道。但学校只有那么几种,而且都是明面上的:无非就是没有休息日,焊楼窗,搞排名,这些拿手机一录全都看得见。那当然会让公众认为,不幸是学校造成的。
学校说我们何苦呢?那只能焊楼窗,盖监狱,那就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学校无人性的观感。你以为焊楼窗是学校变态,故意搞奥斯维辛为难你家娃?这可能吗?或者我不管了行不行?干脆能赶回家就赶回家去,这不是进一步把这些孩子推给本来就难以依赖的父母吗?
大多数情况下,学校是不会跟你家孩子故意为难的。学校是公共服务,公共服务是托底的,让资源均衡的。父母不行的(姑且不论他们的动机),学校可以弥补过来。学校的教育能力,一定是在这个地区所有家庭的中线以上的。也就是说一半家庭是提供不了你们所能上的学校的教育的。有声量的大v和媒体,你们为了中线以下的这些家庭,也不要去破坏这条线了。但现在的舆论是:一方面拼命吹各种天才,这对大多数孩子毫无意义;一方面骂学校太严,又降低了普通孩子的权益,这不是全拧了吗?
对于至少一半家长,应该想到:学校无论怎么管,对你家娃都是好事。你觉得学校卷,你有钱,你天天请私教,也没有人管你。你有本事插班到省会直辖市的顶尖名校,也是你的本事。你要是没这个本事,你不要以为你家娃都是天赋异禀,被学校的管理给废了;你自己带,只能废得更快。 source
03.04.202507:25
那辆 小米SU7 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,但车体框架基本完好,然而无论是热心群众还是赶来的交警,都无法打开车门。家属表示,“人都烧没了”,“女儿已碳化”。(后一种说法来自南方都市报,文章已遭删除。)
“无法打开车门”,就像一个科技时代的隐喻。智能汽车行业日新月异、狂飙突进,集合了AI、制造业、大众消费等多重要素,取代房地产成为最大的消费助力,这里集中了最尖端的科技,最海量的资金,最好的政策支持,最顶级的人才资源,最时尚酷炫的理念。
但是又怎么样呢?我们甚至无法打开一扇车门。
还是那句古老的名言:我们的肉身走得太快太匆忙,精神和灵魂已经跟不上了。说着最狠的话,打着最毒的脸,有着最先进的技术,却倒了最原始的问题上。所谓的智能,被生生打成了弱智。
telegra.ph/小米的祭品-04-03 | source
“无法打开车门”,就像一个科技时代的隐喻。智能汽车行业日新月异、狂飙突进,集合了AI、制造业、大众消费等多重要素,取代房地产成为最大的消费助力,这里集中了最尖端的科技,最海量的资金,最好的政策支持,最顶级的人才资源,最时尚酷炫的理念。
但是又怎么样呢?我们甚至无法打开一扇车门。
还是那句古老的名言:我们的肉身走得太快太匆忙,精神和灵魂已经跟不上了。说着最狠的话,打着最毒的脸,有着最先进的技术,却倒了最原始的问题上。所谓的智能,被生生打成了弱智。
telegra.ph/小米的祭品-04-03 | source


22.04.202514:05
以前,北京爷儿们有个娱乐活动,叫“打兔子”,去筒子河或东单公园,找gay,找到就是一顿揍。那是“兔子”的悲惨岁月,后来,这个活动就冷却了,“兔子们”不再挨揍了。这是最好的时光,各自安好,互不招惹。再后来,“兔子”突然牛逼了,满世界招摇甚至还打旗儿,也不知道为什么。九十年代总挨揍的时候,他们硬气点甚至摇旗儿我会支持他们,确实值得同情,理解不了现在得瑟什么?还发展出下线,耽美作为预备队。还有一帮女的捧基,这帮女的最无聊,挺SB的。 source
🐔 汪海林
🐔 汪海林


29.03.202520:30
如果,不是把人生视为60到100年一次,而是每二十五年重新开始一次;如果,婚姻、生育、稳定不是人生的必须项,友谊也能成为浪漫爱一般的追求;如果对垃圾时间的定义,不是以政治环境、经济环境为标准,而是在此刻,一个人决定怎样去过接下来的时间。
我觉得主流权力与叙事容易让人灰心的一点,是它通过一系列框架设定,让生命的前二三十年,决定一个人的一生,前二三十年的赢家走向资源通吃,脱轨者、旁落者则遭遇社会的冷眼,在就业、选择权和生活的种种基本福祉上都得不到保障,于是出现了二十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,三十五岁就遭遇裁员被新的年轻人取代的情况。
在东亚社会,人的寿命被提高到七十、八十乃至一百岁,大部分人却在生命后三分之二的时间经受下行的冲击,成为成功者叙事的旁观者,经受着极端不公平的职场与生活待遇。所以我今年的一个思考就是彻底打破生命的线性叙事,把生命视作可以一次次重启的游戏,而不是高速公路上的通关斗争。去颠覆主流范式的成功标准,不去推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奇迹,而是创造基于互助、友谊、平民劳动者互相体恤的新底线。这种体恤,不代表忽视价值观、生活上的巨大差异,谋求话术上的和谐,而是即便我和你有巨大分歧,但想到彼此都是普通劳动者,都共同经受着结构性的压迫,能够不再执迷于无休无止的互害,而是意识到更大也更隐蔽的伤害之源。
我最近很受鼓舞的一个故事,就是演员林晓杰的人生。她在事业当红阶段出国,在海外,她有过二十年时间不怎么演戏,而是经商,从事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。按照成功学和线性的生命叙事,这二十年是一段失败的时间,是一个演员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。但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次次重启,她不过是用这二十年,开辟了另一段人生,另一段不必求外人理解,自己充分体验的人生。更何况,其实没有那样的生活,对于形形色色人深切的认知,林晓杰对于表演的领悟,不会到后面登峰造极的地步,也就不会有她在《漫长的季节》《小小的我》里面的表演。
当然,成功学叙事也会强调她归来后的职业生涯第二春,因为“她后来成功了,她之前的付出才有价值”,而成功学的冷漠就在于,如果一个人后面不成功,她之前并未直接兑换成名利的生命体验就都被视作无价值的、不值得记录的。要颠覆的恰恰是这一种叙事。对林晓杰来说,她那经商的二十年,跟她作为知名演员的时间同样重要,她为自己开辟出多重人生,这种重新选择、敢于不被过去的功劳簿框定的决心,才是一个人走向解放的内在源泉。因此,如果仍渴望做一件事,就从现在开始准备吧,三十岁、四十岁、五十、六十……都不算晚,真正衰老的绝非年纪,而是已经不敢重启人生的内心。新的规则、新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,重要的是,再一次唤醒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想象力。 source
我觉得主流权力与叙事容易让人灰心的一点,是它通过一系列框架设定,让生命的前二三十年,决定一个人的一生,前二三十年的赢家走向资源通吃,脱轨者、旁落者则遭遇社会的冷眼,在就业、选择权和生活的种种基本福祉上都得不到保障,于是出现了二十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,三十五岁就遭遇裁员被新的年轻人取代的情况。
在东亚社会,人的寿命被提高到七十、八十乃至一百岁,大部分人却在生命后三分之二的时间经受下行的冲击,成为成功者叙事的旁观者,经受着极端不公平的职场与生活待遇。所以我今年的一个思考就是彻底打破生命的线性叙事,把生命视作可以一次次重启的游戏,而不是高速公路上的通关斗争。去颠覆主流范式的成功标准,不去推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奇迹,而是创造基于互助、友谊、平民劳动者互相体恤的新底线。这种体恤,不代表忽视价值观、生活上的巨大差异,谋求话术上的和谐,而是即便我和你有巨大分歧,但想到彼此都是普通劳动者,都共同经受着结构性的压迫,能够不再执迷于无休无止的互害,而是意识到更大也更隐蔽的伤害之源。
我最近很受鼓舞的一个故事,就是演员林晓杰的人生。她在事业当红阶段出国,在海外,她有过二十年时间不怎么演戏,而是经商,从事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。按照成功学和线性的生命叙事,这二十年是一段失败的时间,是一个演员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。但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次次重启,她不过是用这二十年,开辟了另一段人生,另一段不必求外人理解,自己充分体验的人生。更何况,其实没有那样的生活,对于形形色色人深切的认知,林晓杰对于表演的领悟,不会到后面登峰造极的地步,也就不会有她在《漫长的季节》《小小的我》里面的表演。
当然,成功学叙事也会强调她归来后的职业生涯第二春,因为“她后来成功了,她之前的付出才有价值”,而成功学的冷漠就在于,如果一个人后面不成功,她之前并未直接兑换成名利的生命体验就都被视作无价值的、不值得记录的。要颠覆的恰恰是这一种叙事。对林晓杰来说,她那经商的二十年,跟她作为知名演员的时间同样重要,她为自己开辟出多重人生,这种重新选择、敢于不被过去的功劳簿框定的决心,才是一个人走向解放的内在源泉。因此,如果仍渴望做一件事,就从现在开始准备吧,三十岁、四十岁、五十、六十……都不算晚,真正衰老的绝非年纪,而是已经不敢重启人生的内心。新的规则、新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,重要的是,再一次唤醒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想象力。 source
24.03.202502:31
郭敬明和司马南是同一种人。
都曾经彻底的人格破产,信誉覆灭过。
但是都活的非常好,获得了巨大的财富。
这些案例给人的启发其实就是。
才能是不太重要的,
最重要的是行动力。
坚持行动。
郭敬明和司马南都不能算是「有才能」的那一类人。
郭敬明有文笔,但这种文笔不属于天赋类型,属于勤奋努力就可以练出来的。
他写小说显然是没有才能和天赋的,拍片也是。
但他就是坚持拍,坚持写。
司马南也是同理。
司马南做科普反玄学反特异功能是挺好的,
但做这个需要过硬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,很累人。
他选择了键政这个不那么累的赛道。
说实话在键政和自媒体这个领域,司马南都是做的非常差的那一类型。
视频简陋,罗里吧嗦,没有条理,没有心意,废话连篇,让人非常没耐心看。
但他就是坚持发,坚持说,坚持蹭热点。
过去5年保守估计,他至少赚了3000万。
这两个人的例子都充足说明搞钱这件事,最重要的不是才能或者天赋。
而就是坚持和行动力。
我并不认可这两个人的人品,
但有句话说的特别好:
不要把这个美好的世界,让给你讨厌的人。
所以不能只是单纯的厌恶,
而是自己也坚持起来。
坏人各个隐忍,坚持,专注。
好人就更应该坚持,专注,坚定。
不要把这个美好的世界让给坏人。 source
都曾经彻底的人格破产,信誉覆灭过。
但是都活的非常好,获得了巨大的财富。
这些案例给人的启发其实就是。
才能是不太重要的,
最重要的是行动力。
坚持行动。
郭敬明和司马南都不能算是「有才能」的那一类人。
郭敬明有文笔,但这种文笔不属于天赋类型,属于勤奋努力就可以练出来的。
他写小说显然是没有才能和天赋的,拍片也是。
但他就是坚持拍,坚持写。
司马南也是同理。
司马南做科普反玄学反特异功能是挺好的,
但做这个需要过硬的科学素养和知识储备,很累人。
他选择了键政这个不那么累的赛道。
说实话在键政和自媒体这个领域,司马南都是做的非常差的那一类型。
视频简陋,罗里吧嗦,没有条理,没有心意,废话连篇,让人非常没耐心看。
但他就是坚持发,坚持说,坚持蹭热点。
过去5年保守估计,他至少赚了3000万。
这两个人的例子都充足说明搞钱这件事,最重要的不是才能或者天赋。
而就是坚持和行动力。
我并不认可这两个人的人品,
但有句话说的特别好:
不要把这个美好的世界,让给你讨厌的人。
所以不能只是单纯的厌恶,
而是自己也坚持起来。
坏人各个隐忍,坚持,专注。
好人就更应该坚持,专注,坚定。
不要把这个美好的世界让给坏人。 source


31.03.202504:45
05.04.202501:44
清明节。
有段时候,我们家里,清明节当天的行程,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。即,当天如何周全照顾,照顾到我父母两边长辈的墓。
我奶奶走得早,后来是我爷爷,后来是我外婆。老人家们的墓不在一处,但我妈妈那边包括我舅舅姨妈,我爸爸那边包括我叔叔姑姑,总得去,两边都不好缺。两边的墓地,又偏都交通不算便利,赶上清明,常堵车。
我爸妈便会规划路线,研究天气,判断当天的拥堵,分配时间。今年先扫哪一边,差不多多久结束,然后扫另一边。
然后亲戚朋友们,谁负责做菜(我们那里似乎讲究黄豆芽百叶、面筋酿肉、红烧肉和炒青菜这几样菜),谁负责带酒(我爷爷生前耳朵不好,便爱“吃酒”,理由是“吃了酒耳朵听得见!”),谁负责带烧物(我瞎起的名字,毕竟现在尽量别给大家添麻烦,带东西去烧了,最后还是最好收干净带走的,不能碍了别家扫),大家沟通协调好了,就去扫了。
我以前写过一篇幻想的扫墓记,生者与逝者可以无碍交流,这当然只能是幻想。现实中去扫墓,大家默立,行礼,说几句大家都好,擦一下碑,浇酒,上菜,烧,默立,尽哀,礼数到了,也便到了。
我们那里有排场大的,会请军乐队高歌而来,鼓奏而去,场面惊人,满墓园都借光,听他们吹拉弹唱。我们这种普通百姓,尽心而已。如果时间充裕,一上午能两边都顾到扫完,自然也算不错。亲戚们趁势约一桌饭吃吃,聊聊天,也是有的。
这份日常的熟练,久了自然会显得有点走流程,会显得不够沉痛,但好处是通达。比如有时没法同时清明节那天顾到了,得换一天去,或者亲戚之一偶或缺席(比如我),彼此也不太会苛求。
“扫墓时替我跟奶奶道一声。”“晓得的晓得的。”诸如此类。
我有位叔公有句话,爱挂在嘴边:
“心意到就好,终归活人最重要。”
是的。
汪曾祺先生有篇《云致秋行状》,里头说有位爱说笑的老友逝世了。追悼会后回来,有人在车里说笑话,半车人笑;汪先生便想起陶渊明“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。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”但也承认,在那位老友追悼会后说说笑话,似乎是无可非议的,甚至是很自然的。
我小时候初去相近的长辈丧仪时,看见有人似乎不那么悲伤,难免心头不爽;后来自己去了几次都没见过面的外地远房亲戚丧仪后,多少能理解了——每个逝者最亲近的人自然最难过,但也有些亲戚血缘与我远到,不说八竿子打不着,但确实谈不到熟悉,则悲伤共情,大概只相当于“一个知道姓名,知道有这么位先生的人过世了”的程度。
人的悲欢并不相通,这话听来苍凉,但却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实。各人亲疏远近是客观存在的。
当然,哪怕是最亲近的人,沉溺痛苦,也是挺难受的。
看得开的人自然都明白,逝者已逝,活人做的事是做给活人看的,但也并非虚热闹。
我读到过的一个关于斯里兰卡南部习俗的论文里,唠过这么句。说逝者的亲人们定期聚集回忆逝者,既是一种缅怀,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纾解方式。后一点颇让我觉得诧异。
那个论文认为,有些个体,对失去亲友的痛苦是极强烈的,如果不加纾解,会长期停留在一种状态:比如失去亲人后不能接受事实的,会长期都处于这种痛苦之中。
所以定期的缅怀、悼念与纾解,既是敬念逝者,以及寻找新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,也能舒缓生者。
我有位长辈说,他亲人逝世后怎么过来的?是在丧仪过程中守夜,乐队在外头演奏“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”,他们几个至亲,一边打通宵麻将,一边轻松聊着逝者的琐事,聊着聊着,他的心结慢慢开了,觉得那孤独中郁结的痛苦,慢慢展开来了——当然事后才知道,那天一起打麻将的几位,事先约好要一起输他钱来着……
总归要往前走的。
总归是活着的人最要紧。
张岱有一篇《越俗扫墓》,说他们那里人扫墓,袨服靓妆,画船箫鼓,简直像杭州人游湖。所谓厚人薄鬼,大家习以为常。说早年间还不坐船不鼓吹,后来日益奢华,男女用两坐船,大肆鼓吹,欢呼畅饮。上午扫墓,下午还得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。甚至还有醉汉推闹。真跟春游似的。
本来这段写着,显越人浮华,有些揶揄色彩,但下一段就苍凉了:
说乙酉年——公元1645年——打仗了,被迫划江而守。连渔船菱船都收干净了,花里胡哨的扫墓自然没有了。妇女三年不得出城。几个男丁挑着鱼肉纸钱,徒步扫墓,也就罢了。
所谓萧索凄凉,物极必反。
我比较浅薄,想象张岱那时的情景,只能想到这些念头:
平时以为自然而然的日常,面对不可抗力,也会忽然间成为奢望。
以及,再肤浅浮华的人间烟火,都好过不可抗力导致的萧索凄凉。
清明节,哀死敬生,做好自己,珍惜人间尚存的一切吧。
毕竟清明春祭这个时节,本身也在说:
人事代谢,往来古今,又一年草木青青,总有新的人间。
毕竟再肤浅浮华的人间烟火,都好过不可抗力导致的萧索凄凉。
source
有段时候,我们家里,清明节当天的行程,算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。即,当天如何周全照顾,照顾到我父母两边长辈的墓。
我奶奶走得早,后来是我爷爷,后来是我外婆。老人家们的墓不在一处,但我妈妈那边包括我舅舅姨妈,我爸爸那边包括我叔叔姑姑,总得去,两边都不好缺。两边的墓地,又偏都交通不算便利,赶上清明,常堵车。
我爸妈便会规划路线,研究天气,判断当天的拥堵,分配时间。今年先扫哪一边,差不多多久结束,然后扫另一边。
然后亲戚朋友们,谁负责做菜(我们那里似乎讲究黄豆芽百叶、面筋酿肉、红烧肉和炒青菜这几样菜),谁负责带酒(我爷爷生前耳朵不好,便爱“吃酒”,理由是“吃了酒耳朵听得见!”),谁负责带烧物(我瞎起的名字,毕竟现在尽量别给大家添麻烦,带东西去烧了,最后还是最好收干净带走的,不能碍了别家扫),大家沟通协调好了,就去扫了。
我以前写过一篇幻想的扫墓记,生者与逝者可以无碍交流,这当然只能是幻想。现实中去扫墓,大家默立,行礼,说几句大家都好,擦一下碑,浇酒,上菜,烧,默立,尽哀,礼数到了,也便到了。
我们那里有排场大的,会请军乐队高歌而来,鼓奏而去,场面惊人,满墓园都借光,听他们吹拉弹唱。我们这种普通百姓,尽心而已。如果时间充裕,一上午能两边都顾到扫完,自然也算不错。亲戚们趁势约一桌饭吃吃,聊聊天,也是有的。
这份日常的熟练,久了自然会显得有点走流程,会显得不够沉痛,但好处是通达。比如有时没法同时清明节那天顾到了,得换一天去,或者亲戚之一偶或缺席(比如我),彼此也不太会苛求。
“扫墓时替我跟奶奶道一声。”“晓得的晓得的。”诸如此类。
我有位叔公有句话,爱挂在嘴边:
“心意到就好,终归活人最重要。”
是的。
汪曾祺先生有篇《云致秋行状》,里头说有位爱说笑的老友逝世了。追悼会后回来,有人在车里说笑话,半车人笑;汪先生便想起陶渊明“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。亲戚或余悲,他人亦已歌。”但也承认,在那位老友追悼会后说说笑话,似乎是无可非议的,甚至是很自然的。
我小时候初去相近的长辈丧仪时,看见有人似乎不那么悲伤,难免心头不爽;后来自己去了几次都没见过面的外地远房亲戚丧仪后,多少能理解了——每个逝者最亲近的人自然最难过,但也有些亲戚血缘与我远到,不说八竿子打不着,但确实谈不到熟悉,则悲伤共情,大概只相当于“一个知道姓名,知道有这么位先生的人过世了”的程度。
人的悲欢并不相通,这话听来苍凉,但却也是不折不扣的事实。各人亲疏远近是客观存在的。
当然,哪怕是最亲近的人,沉溺痛苦,也是挺难受的。
看得开的人自然都明白,逝者已逝,活人做的事是做给活人看的,但也并非虚热闹。
我读到过的一个关于斯里兰卡南部习俗的论文里,唠过这么句。说逝者的亲人们定期聚集回忆逝者,既是一种缅怀,也可以是一种很好的纾解方式。后一点颇让我觉得诧异。
那个论文认为,有些个体,对失去亲友的痛苦是极强烈的,如果不加纾解,会长期停留在一种状态:比如失去亲人后不能接受事实的,会长期都处于这种痛苦之中。
所以定期的缅怀、悼念与纾解,既是敬念逝者,以及寻找新生活目标并为之努力,也能舒缓生者。
我有位长辈说,他亲人逝世后怎么过来的?是在丧仪过程中守夜,乐队在外头演奏“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”,他们几个至亲,一边打通宵麻将,一边轻松聊着逝者的琐事,聊着聊着,他的心结慢慢开了,觉得那孤独中郁结的痛苦,慢慢展开来了——当然事后才知道,那天一起打麻将的几位,事先约好要一起输他钱来着……
总归要往前走的。
总归是活着的人最要紧。
张岱有一篇《越俗扫墓》,说他们那里人扫墓,袨服靓妆,画船箫鼓,简直像杭州人游湖。所谓厚人薄鬼,大家习以为常。说早年间还不坐船不鼓吹,后来日益奢华,男女用两坐船,大肆鼓吹,欢呼畅饮。上午扫墓,下午还得游庵堂寺院及士夫家花园。甚至还有醉汉推闹。真跟春游似的。
本来这段写着,显越人浮华,有些揶揄色彩,但下一段就苍凉了:
说乙酉年——公元1645年——打仗了,被迫划江而守。连渔船菱船都收干净了,花里胡哨的扫墓自然没有了。妇女三年不得出城。几个男丁挑着鱼肉纸钱,徒步扫墓,也就罢了。
所谓萧索凄凉,物极必反。
我比较浅薄,想象张岱那时的情景,只能想到这些念头:
平时以为自然而然的日常,面对不可抗力,也会忽然间成为奢望。
以及,再肤浅浮华的人间烟火,都好过不可抗力导致的萧索凄凉。
清明节,哀死敬生,做好自己,珍惜人间尚存的一切吧。
毕竟清明春祭这个时节,本身也在说:
人事代谢,往来古今,又一年草木青青,总有新的人间。
毕竟再肤浅浮华的人间烟火,都好过不可抗力导致的萧索凄凉。
source


29.03.202514:19


08.04.202500:36
所谓“胆小鬼游戏”式的威胁,在中共面前从来都没有用。
这不仅不符合中共一贯的外交策略,更不会在当前的政治局势下成为选项。中共在处理国际压力时,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性立场:对等报复。你怎么动手,我就怎么还击;你要打牌,我就接招。退让意味着示弱,示弱就意味着“低声下气”,这在中共话语体系中是极度忌讳的。
尤其是在习近平目前的政治位置上,更无退路可言。如果在重大国际博弈中选择后退,不仅对外形象受损,更可能在党内遭遇政敌的围攻。强硬,是政治需要,更是自我保卫机制。
而且,对中共而言,这根本不是什么“经济纠纷”。在它眼里,这是一场关于国家安全、发展道路和制度优越性的全面竞争。中美之间不是“商品有价”,而是“道路之争”,不是市场问题,而是全球秩序的主导权之争。
更关键的是: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,并不对等。中国出口美国的,大多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——从电脑、手机,到衣服、家具、玩具。这些东西加了关税,美国老百姓立刻就有感受,物价暴涨、通胀上升、家庭支出恶化。
而美国出口中国的,则大多是制造业中间品,比如芯片设备(被限制产品)、化工材料、农产品和天然气等。对中国而言,短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,但对老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并不直接。而且,除了极个别领域(比如高端芯片、飞机发动机),在绝大多数品类上,美国还只是中国的次要供应国,可替代空间仍然存在。
所以,真正的风险在哪里?
如果关税战持续升级,中美都陷入“高关税壁垒 + 脱钩局面”,中国的出口企业肯定会有一部分死掉,这不假。但与此同时,美国也将遭遇剧烈通胀冲击。大家别忘了,供应链不是软件,不能“一键转移”。一个新工厂,从选址到投产,少则一年,多则三五年。短期内没有中国制造,美国根本扛不住它生活层面的商品供给缺口。
到那时,不只是中美倒霉,全球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冲击,将波及所有国家——全球衰退的速度会被大幅加快。
这是最坏的剧本,但也是目前正在显现的趋势。
有些川粉现在在社交平台上幸灾乐祸,说中国要完了,说美国终于出手了。但我要说,这种态度,不是坚定,而是愚蠢,是典型的战略目光缺失。
因为这根本不是“川普对中国的单方面攻击”,这场关税战的客观后果是拉着整个世界一起沉下去。
随着这场冲突持续、升级,我们面对的不是产业震荡这么简单,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全球经济危机。这就是美国对全球宣战,没人能全身而退! source
这不仅不符合中共一贯的外交策略,更不会在当前的政治局势下成为选项。中共在处理国际压力时,始终坚持一个原则性立场:对等报复。你怎么动手,我就怎么还击;你要打牌,我就接招。退让意味着示弱,示弱就意味着“低声下气”,这在中共话语体系中是极度忌讳的。
尤其是在习近平目前的政治位置上,更无退路可言。如果在重大国际博弈中选择后退,不仅对外形象受损,更可能在党内遭遇政敌的围攻。强硬,是政治需要,更是自我保卫机制。
而且,对中共而言,这根本不是什么“经济纠纷”。在它眼里,这是一场关于国家安全、发展道路和制度优越性的全面竞争。中美之间不是“商品有价”,而是“道路之争”,不是市场问题,而是全球秩序的主导权之争。
更关键的是:中美之间的贸易结构,并不对等。中国出口美国的,大多是普通民众日常生活所需的商品——从电脑、手机,到衣服、家具、玩具。这些东西加了关税,美国老百姓立刻就有感受,物价暴涨、通胀上升、家庭支出恶化。
而美国出口中国的,则大多是制造业中间品,比如芯片设备(被限制产品)、化工材料、农产品和天然气等。对中国而言,短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,但对老百姓日常生活影响并不直接。而且,除了极个别领域(比如高端芯片、飞机发动机),在绝大多数品类上,美国还只是中国的次要供应国,可替代空间仍然存在。
所以,真正的风险在哪里?
如果关税战持续升级,中美都陷入“高关税壁垒 + 脱钩局面”,中国的出口企业肯定会有一部分死掉,这不假。但与此同时,美国也将遭遇剧烈通胀冲击。大家别忘了,供应链不是软件,不能“一键转移”。一个新工厂,从选址到投产,少则一年,多则三五年。短期内没有中国制造,美国根本扛不住它生活层面的商品供给缺口。
到那时,不只是中美倒霉,全球供应链断裂带来的冲击,将波及所有国家——全球衰退的速度会被大幅加快。
这是最坏的剧本,但也是目前正在显现的趋势。
有些川粉现在在社交平台上幸灾乐祸,说中国要完了,说美国终于出手了。但我要说,这种态度,不是坚定,而是愚蠢,是典型的战略目光缺失。
因为这根本不是“川普对中国的单方面攻击”,这场关税战的客观后果是拉着整个世界一起沉下去。
随着这场冲突持续、升级,我们面对的不是产业震荡这么简单,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全球经济危机。这就是美国对全球宣战,没人能全身而退! source
Увайдзіце, каб разблакаваць больш функцый.